5月9日,广东华侨中学第31届科技节在高中校区举行,以“英才起航·智创未来”为主题,活动内容涵盖大师讲座、省市英才计划学生创新成果展示、“科技之星”颁奖、学生创新大赛优秀成果展、“实验室奇遇记”体验摊位等,吸引了全校师生热烈参与,集中展示了学校科技教育的成果。
丰富多元的科技盛宴
“哇,这个真的很好玩!”“还能这样用AI?”5月初,广东华侨中学高中校区内热闹非凡。第31届科技节如约而至,现场数十个学生项目展示吸引了大量师生驻足,不时传来阵阵惊叹声。
在一处摊位前,一架搭载热成像与可见光摄像头的无人机吸引了不少目光。广州市英才计划学生钟政霖介绍说,这款设备可以在不破坏墙体结构的前提下精准识别建筑缺陷,“我们的算法会自动标记裂缝线条,帮助施工人员判断墙体隐患,避免高空作业风险。”他说,项目从构思到完成花了一年时间,“我们就是从生活中看到问题,想办法去解决。”
这正契合了主讲嘉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与物联网学域双聘助理教授范明明的初衷:“我今天没有讲太多算法原理,而是通过展示我们原型系统的应用效果,让同学们知道,科研并不遥远,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范明明强调,科研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只要有兴趣和引导,高中生也能挖掘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未来我们也希望更多高中生能参与到大学科研项目中,港科大也在计划扩大与中学的合作。”
在 “玩中学”是最好的启蒙
在科技节现场,不仅有在校生的身影,也有不少回到母校的优秀校友。2019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刘尚霖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曾经的“科技节主角”,如今的他带着自己的研究项目重回校园,再次站在熟悉的场地,身份却已悄然改变。
“我在侨中读了六年,几乎每届科技节都参加。”他回忆说,“以前我们也搭建机器人,做传感器实验,那时候觉得特别新鲜,也特别有趣。”
如今,他认为“好玩”是科技启蒙的关键。“教育不能只是强迫,要先吸引人,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兴趣。”他说,他曾带侄女一起参加一场科技体验活动,“她在玩的时候突然对科学产生了很多问题,这种启发式的教育,真的很有效。”
刘尚霖认为,科技节正是连接课堂与现实、启发兴趣与理想的重要平台。他也希望未来有更多校友能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分享科研经历,形成“前辈带后辈”的良好氛围。
英才计划赋能:科研从中学阶段开始
从人工智能到心理健康,从城市建设到能源环保,在本届科技节上,不少学生带来了已历经数月、甚至近一年打磨的研究项目,背后,是学校长期以来对创新教育的系统布局。从“科技启蒙”到“项目研究”,再到“科研转化”,广东华侨中学正在探索一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成长的路径。
“我们从去年9月开始做选题,到现在整整8个月。”广东省英才计划学生孔子文介绍,他们的项目聚焦于青少年对AI隐私风险的感知,“我们利用了AI特色课程和英才计划平台,进入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开展调研,也获得了广东省庄小云名教师工作室团队和多位高校专家的指导。”
谈到未来,孔子文表示,“以前我对生物感兴趣,现在被人工智能吸引,打算往这个方向发展。”这背后,正是学校所致力搭建的贯通式人才培养路径,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据介绍,广东华侨中学近年来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教育,构建以“英才计划”为龙头,校内特色课程为基础,校外高校科研资源为支撑的育人体系。学生可通过遴选进入“英才计划”,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在高中阶段便能参与真实的科研课题,提前建立科研素养。
学校通过开设人工智能、创意物化工作坊、机器人等特色课程,从学生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各个领域创新潜能;再借助项目研发和英才计划,提供深入研究的平台;同时还积极链接港科大、中大、华工等高校资源,打通中学与大学之间的科研链条。
“我们学校有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负责统筹与管理,校外导师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广州市英才计划学生杨峻铭介绍说,他们的无人机项目遇到数据回传问题,便请教了外校教授,获得组网和算法优化建议,“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可能现在还在调试。”
“项目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做调研,还要掌握问卷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这些以前都没接触过。”孔子文说,虽然辛苦,但“当你得到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并向更多人展示时,会觉得一切都值得。”
文|记者 李可欣 通讯员 蔡森 曾韫婕
图、视频|记者 李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