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电视剧《北上》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部剧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生动地讲述了六个家庭三代人的奋斗历程,展现出新时代年轻人追梦创业的鲜活画面。许多网友在观看后不禁感叹,《北上》中年轻人所展现出的奋斗精神与老字号王致和的创业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都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中国人骨子里那种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王致和还是《北上》中的年轻人,他们的故事都起始于“北漂”,在全新的人生舞台上奋力拼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运河见证的创业传奇
王致和的北上创业故事,与《北上》中的情节颇为相似。他的经历,恰似剧中的两位主人公夏凤华、谢望和一般,彰显出创业者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突破困境的精神风貌。
王致和本是安徽省宁国府太平县仙源的举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进京赶考却不幸落第,又因盘缠用尽,只能滞留京城。幼时在家做过豆腐的他,为了谋生,便做起了豆腐生意——在他居住的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安徽会馆”内,用手推的小磨,每日辛勤磨豆子制成豆腐沿街售卖。与此同时,他还刻苦攻读,为下一次科举做准备。盛夏时节的某一天,王致和制作的豆腐没有卖完,他担心放置久了会腐坏,便将剩余的豆腐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腌于一小缸中。随后,他歇伏停磨,一心专注于攻读学业,竟渐渐淡忘了此事。秋凉之后,王致和重操旧业,猛然想起那小缸豆腐,赶忙打开查看,未曾想一股臭味扑鼻而来,定睛一看,豆腐已变成青色。他觉得扔了实在可惜,于是壮着胆子尝了一下,没想到别有一番风味,便送给邻里品尝,结果品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就这样,王致和的臭豆腐声名远扬,自此创建了绵延350年而不衰的家族企业。王致和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当一条道路行不通时,换一种思路或许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北上》中的六个家庭,在运河的兴衰变迁中经历着命运的起伏。从最初以跑船为生到后来转型创业,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智慧,从容应对时代的变革。这种创业精神,与王致和当年的抉择如出一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进取精神。运河文化的传承,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
时代浪潮中的创业群像
《北上》中夏凤华和谢望和的故事,是当代年轻人创业的真实写照。剧中谢望和的创业经历,与王致和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谢望和在互联网行业的拼搏奋斗,展现出新时代创业者的勇气与智慧。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运河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而夏凤华的创业故事,则凸显了女性创业者的独特魅力。她扎根物流行业,凭借坚韧和智慧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夏凤华的故事,与王致和的创业经历一样,都体现了创业者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
《北上》中创业群像的故事,与王致和的创业经历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从王致和所处的传统食品行业,到当代的互联网、物流等新兴行业,创业的形式虽在不断变化,但创业精神的核心始终保持不变。无论是王致和的创新精神,还是剧中人物的奋斗精神,都彰显了中国创业者特有的韧性与智慧。
从王致和到《北上》中的创业者,他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运河文化的精髓: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生生不息。
运河精神的当代诠释
创业精神的传承,在《北上》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剧中创业者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学历并非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剧中呈现了多种实现理想的方式: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产业,从技术工人到创业者,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追逐梦想,实现人生价值。这种多元化的成功路径打破了传统的固有观念,而这种多样性也正是当代社会的真实反映。
王致和的故事同样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他虽然多次科举落榜,但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而凭借制作豆腐的手艺,意外开创了臭豆腐这一独特的美食。王致和的成功,不仅在于发现了臭豆腐的制作方法,更在于他敢于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这种勇于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精神,与《北上》中年轻人不拘一格、敢于尝试的创业态度高度契合。
从王致和到《北上》中的年轻人,创业精神跨越时空,始终熠熠生辉。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商业上的成功,更体现在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创新的坚定坚持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上。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年轻人的发展道路愈发多元,无论是接受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论是选择创业还是就业,只要始终保持奋斗精神,都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时至今日,运河之畔的故事仍在继续演绎,创业精神的传承也永不停息。(图文/王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