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由广州开放大学主办,广州市点亮童年诊所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区培智学校联合主办,广州开放大学培训学院承办的“构建高质量融合教育陪伴师培养体系”研讨会在广州开放大学麓湖校区举行。研讨会由广州开放大学培训学院副院长王明臣主持。
广州开放大学副校长郭文在致辞中指出,专业化的融合教育陪伴师已成为支撑融合教育落地的关键力量——他们是特殊需要学生融入普通课堂的“桥梁”,是普通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助手”,更是用专业与爱心托举特殊儿童成长的“使者”。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养过硬、情怀深厚的陪伴师队伍,是回应时代之需、破解融合教育实践瓶颈的核心课题。
郭文为参会专家颁发广州开放大学融合教育研究专家库特邀专家聘书,正式启动多方协同的培养体系构建工作。
“融合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准入、参与、支持’三位一体——既要通过法律法规保障特殊儿童进入普通教育场景,更要以专业化支持提升其课堂参与度与学习实效。”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教育发展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葛新斌强调,陪伴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融合教育效果,建议由高校牵头开展研究,为政策制定与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广州市点亮童年诊所有限公司方素珍教授则提出:“融合教育陪伴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育员、教师助理或康复技师,而是连接学校、家庭、康复机构与孩子之间的‘最后一公里’的支撑力量。他们需懂得基本的儿童发展规律,能够识别关键行为信号,掌握日常场景中的支持技巧,并能与家长、教师、专业人员建立有效协作关系。”她建议将感统训练、视觉辅助、沟通支持等康复技术纳入培训核心课程,并现场演示了典型康复技巧。
特殊儿童家长代表王女士呼吁,“融合教育不是单靠爱心能完成的工作,需要专业制度与资源托举。家长们期待的,是从‘能入学’到‘真融入’的质变,让每个特殊孩子都能在理解与专业支持中获得成长。”圆桌对话环节,在广州市番禺区培智学校教师发展部主任朱阳的引导下,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德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邱举标、广州开放大学龚志武教授、广州市回民小学党总支书记吴小兰、广州市海珠区启能学校校长徐永海、广州市越秀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巡回督导陈霞、广州市番禺区培智学校副校长任会芳以及广州市点亮童年诊所有限公司代表方素珍、温颖、范伟敏等专家围绕融合教育陪伴师培养的核心议题,从多维度展开深度交流,重点探讨了三大方向:围绕陪伴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核心维度,明确师资队伍优化的关键路径;围绕人才供需存的主要矛盾,提出融合教育领域专业人才的挖掘与储备策略;围绕推动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强调构建“家校社”三方协同机制的必要性。
研讨中达成共识: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体系赋能强化融合教育陪伴师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培训,助力特殊儿童全面发展潜能,为融合教育生态的持续优化提供坚实支撑。
文丨记者 陈亮
图丨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