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的蚊媒师生团队,带着白纹伊蚊幼虫的致命天敌——75只精心培育的华丽巨蚊幼虫,来到佛山三水区南山镇,首次将该幼虫释放野外,以此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以蚊治蚊”生态防治实践,为当地防控基孔肯雅热提供科技力量。
华丽巨蚊的成长之路:从“食肉幼虫”到“素食成虫”
华丽巨蚊的成长分为四个时期,即卵、幼虫、蛹和成虫。“华丽巨蚊从幼虫到蛹大约需要三周,其间其会一直吃伊蚊和库蚊的幼虫,根据我们的实验室数据,一条华丽巨蚊幼虫一生可以吃掉80-100条伊蚊幼虫。”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学系副教授、中大蚊子工厂技术总监张东京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华丽巨蚊成虫后,其“食谱”会完全转变,只吸食花蜜,不叮咬人畜,从“食肉幼虫”成长为“素食成虫”。
此次释放的华丽巨蚊幼虫,其“血脉”可追溯至2023年。彼时,中大团队在南山镇初心学堂周边进行长期的野外蚊虫调查(每个月1次),多次采集到了本地华丽巨蚊。采集到的成蚊被带回位于中大广州校区北校园的实验室。在那里,它们经历了精心的培育和扩种过程。
“华丽巨蚊比较‘凶残’,会同类‘相杀’,所以需要控制其在同一区域的数量,我们在实验室培育华丽巨蚊时也会控制其密度,一般是单条饲养。”张东京进一步介绍,在培育时,还需要为不同龄期(共四龄)的华丽巨蚊幼虫单独配备相应大小的伊蚊幼虫作为专属“口粮”。
经过悉心照料,这批承载着科研期望的华丽巨蚊幼虫重返它们的“故乡”,肩负起防控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的重任。
深入竹林与村巷:团队精准投放伊蚊“天敌”
在南山镇初心学堂的周围,竹林掩映、绿荫浓密,然而,这片绿意里也藏着白纹伊蚊偏爱的孳生地。中大师生团队深入竹林与村巷,排查与清理蚊虫孳生地,针对无法彻底清除的孳生地——如长期积水的池塘边缘、不易清理的废弃容器等,则释放华丽巨蚊幼虫,利用其捕食性控制伊蚊、库蚊幼虫数量。
“看这里!”张东京在一处被砍伐后的竹子前停下,向记者解释白纹伊蚊的偏好:竹节中空,可承接雨水形成小型积水容器,而竹叶特有的气味,对白纹伊蚊有着吸引力,是它们最偏爱的栖息和孳生环境之一。
阳台角落被遗忘的花盆底托、废弃的水桶、不起眼的塑料瓶盖……凡能容纳一点积水之处,都成为中大师生们目光扫视的重点。对于可清除的白纹伊蚊孳生地,团队立刻行动,当场倾倒积水、翻扣废弃水桶、清理垃圾……
针对无法彻底清除的孳生地,团队便派出华丽巨蚊幼虫,发挥其作为白纹伊蚊天敌的作用。在一口水缸旁,学生轻轻打开容器,用细长的吸管,极其小心地将一条细若游丝的华丽巨蚊幼虫吸取出来,再滴注到浅水区域。这些看似柔弱的小生命一入水,便展现出掠食者的本能,开始在水间灵活游弋,搜寻目标。“华丽巨蚊幼虫被释放在野外后,捕食伊蚊和库蚊的幼虫,继续成长,进行交配和产卵,并逐渐维持其稳定的种群。”张东京介绍说。
此外,团队还在塘背村各处角落放置了诱蚊诱卵器,用于检测当地的蚊虫密度和环境治理情况。
长效之战:生物防治需下“慢功夫”
相比喷药灭蚊的“快刀斩乱麻”,“以蚊治蚊”的生物防治更像一场“持久战”。团队释放华丽巨蚊幼虫后,蚊虫防治的效果并不会即刻显现。“这是我们首次在野外释放华丽巨蚊幼虫,目前还处于实验测试阶段。”张东京坦言,“在复杂的野外环境中,释放华丽巨蚊幼虫的具体效果还需进一步检测。”
相比起化学消杀方法,这种“以蚊治蚊”的生物防治方法起效比较慢。华丽巨蚊幼虫需要时间成长,也需要建立并维持一定规模的野外种群,才能逐步降低目标蚊虫的种群密度。“这个过程相对缓慢,但更安全环保,它更侧重于长效和预防,起的是重要的辅助作用。”张东京强调,“在蚊虫防控中,单靠任何一种方法,无论是生物防治、化学消杀还是环境治理,都难以彻底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综合防治。”
文丨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欧阳淑桢
视频丨记者 林桂炎 方可茵 余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