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李雨霏
毕业学校:广州市斐特思学校
录取学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学术竞赛荣誉:
2024英国生物测评(IBO)全球金奖(全球排名前5%)
2024英国生物奥林匹克(BBO)全球金奖
2024英国化学奥林匹克(UKCHO)全球银奖
2024滑铁卢数学Hypatia竞赛卓越奖(全球前25%)
2024 HOSA生物与健康未来领袖挑战赛全国铜奖,晋级全球轮
当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邮件弹出电脑屏幕时,李雨霏盯着那句“重要通知”愣了半晌,指尖悬在鼠标上迟迟不敢点开。和母亲一起哆嗦着确认邮件内容后,两人反而陷入了沉默——没有预想中的欢呼,只有一种不真实的恍惚。
“就像做梦,懵懵的,半天没反应过来。”这个把“生物学家”当作童年梦想的女孩,或许没立刻意识到,自己刚刚叩开了一扇名校的大门。这所常年稳居QS世界前十、有着“欧洲麻省理工”之称的顶尖学府,其本科项目对国际学生向来“门槛森严”,国内能申请到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而她用十余年对生命的观察与探索,将动物园栏杆外的好奇,酿成了这张珍贵的入场券。她的故事,始于对自然的痴迷,成于对科学的坚守,更缀满了用热爱编织的生活细节。
动物园的栏杆外:一场持续十余年的“生命观察”
“我大概是在动物园里泡大的。”李雨霏的童年记忆总缠绕着动物的气息。幼年住在北京动物园旁时,每个周末她都要钻进园里,从河马池到爬行动物馆,一待就是一整天。“那时特别迷河马和犀牛,后来又迷上了蜥蜴,总觉得它们身上藏着数不清的秘密。”
“哪怕下雨下雪,也能从开园待到闭园。”她说,那些看似随性的闲逛,其实是最自在的放松——不用刻意记知识点,只是看着动物们互动,“像悄悄闯进了另一个世界”。
来到广州后,命运仿佛格外眷顾李雨霏的热爱——新家竟搬到了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附近。这份“动物园缘”让她的观察从未中断:清晨赶在开园时看长颈鹿舒展脖颈,傍晚守着虎山看老虎巡视领地,就连雨天的熊猫馆也成了她的“秘密基地”。不同动物园的观察体验像拼图,一点点拼出她对动物世界的认知。
母亲递来的沈石溪动物小说,让这份懵懂的喜欢有了方向。“书里的科学家钻进雨林追踪金丝猴,那时第一次觉得,‘和动物打交道’真能成为职业。”她至今记得合上书时的心跳,“当场就把‘动物学家’当成了梦想。”父母也格外支持,带她跑遍各种动物园,让这份对自然的兴趣慢慢扎根。
真正让兴趣落地的,是高中时在华南农业大学的课题研究。十一年级,她和同学在导师指导下关注稻田福寿螺危害,从课题探讨到实地实验,再到筛选样本、分析数据,一步步触摸到科研的真实模样。“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土壤里的益生菌时,突然懂了:生物学不只是看动物,更能解释微小生命的运作。”这次经历,让她对“生物学家”的理解从“冒险家”变成了“探索者”。
从“浪漫想象”到“理性拆解”:一个自学者的方法论
李雨霏的学术路,绕不开“自学”这道坎。初中九年级备战生物奥赛时,她第一次直面远超课本的知识量。“厚厚的资料堆在桌上,老师不可能逐页讲,只能自己啃。”她坦言,最初常陷入迷茫——阅读速度跟不上,知识点记了又忘,更理不清框架。
后来,她慢慢摸索出自己的节奏: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对着教材目录划分重点,“哪些要精读,哪些可略过,心里渐渐有了数”。她还会用思维导图检验学习效果,“合上书能画出框架,才算是真的懂了”。这套方法,让她在短时间内消化了大量课外知识,也成了应对复杂课题的“利器”。
EPQ(扩展项目资质)的经历,更让李雨霏尝到了科研的甘苦。“生物发光”这个科研课题的选择源于《深海有光》这本书的影响。这本书是海洋生物学家Edith Widder关于科研生涯的回忆录,很真实的描述了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日常。李雨霏也是通过这本书了解到海洋生物学和生物发光,并开始对它感兴趣,最后决定做关于“生物发光”的课题。但这个冷门课题,数据少得可怜。“那段时间特别煎熬,天天翻文献找数据,好几次想过放弃。”但凭着一股倔劲,她一点点拼凑信息,独立收集、处理数据,最终完成了几千字的论文。“看着论文定稿时,成就感难以形容——原来靠自己也能解答一个陌生的科学问题。”
课内学习、兴趣拓展、备赛冲刺,她分得清清楚楚。“上课认真听,课后整理章节知识点,稳住标化成绩;午休或睡前看论文、读课外书,满足好奇心;每周留几节自习课备赛刷题,针对性突破。”
这种规划,让她在竞赛中屡获佳绩:英国生物测评(IBO)全球金奖(全球排名前5%)、英国化学奥林匹克(UKCHO)全球银奖、滑铁卢数学竞赛卓越奖(前25%)……而最珍贵的,是一次讨论疫苗与遗传病计算的经历——同学用统计学思路解题的方式,让她猛然醒悟:“原来问题能从这么多角度破解。”
一路走来,她也很感谢学校提供的资源:“从生物竞赛拓展课程的专业指导,到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课题的机会,再到实验室设备的开放使用,斐特思都为我的学术探索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慢热、倔强与“野生创造力”:用主见定义自己
“测MBTI是INTP,朋友说我像缅因猫——看着有点冷,其实挺软。”李雨霏笑称,自己确实慢热:“一开始对谁都能聊,但要成为亲近的朋友,得相处很久。”可这份慢热里,藏着不轻易动摇的倔强。
“爸妈总说我倔,我自己也承认。”她举例子,做决定时父母常给建议,但只要她不认同,就会按自己的想法来。“肯定吃过亏,但没想着改。”在她看来,这种“倔”让生活有了掌控感,“能逼着自己应对突发情况,慢慢学会独立”。
生活中的她,像个“野生创作者”。画画、做手工、玩音乐,都是她的放松方式。“爱画小动物和植物,最近迷上羊毛毡,还在跟手持缝纫机较劲。”音乐也是心头好,“爱听也爱唱,学校表演只要不冲突都参加”,学过小提琴、钢琴、箫,此外还自学过陶笛,“休息时吹吹箫,特别解压”。这些爱好并非无用——HOSA竞赛中,她的学术海报拿了全国铜奖,“多亏了画画和手工打下的基础”。
如今,她正为苏黎世联邦理工的开学做准备:补物理、背德语专业词汇,“毕竟本科是德语授课”。对未来,她满是期待:“想顺利读完本科,再读硕博,进科研组看看真实的科研是什么样。”
从北京动物园的好奇孩童,到长隆雨幕中观察老虎的少女,再到即将踏入顶尖学府的追光者,李雨霏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转折,只有对生物的热爱——这份热爱,让她耐得住重复实验的枯燥,扛得住自学攻关的压力,也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闪着探索的光。
文|记者 秦小杰
视频拍摄|记者 秦小杰 实习生 阮凯成 武依洋
部分素材受访者提供
视频剪辑|实习生 武依洋
设计|何晓晨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