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2日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广州市生态环境局5月18日发布《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评估报告(2025年)》。报告显示,广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2024年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取得新突破,观测到黑脸琵鹭91只,数量创历史新高。
广州作为全球34个生物热点地区之一,形成了“北部生态屏障-中部人居典范-南部滨海明珠”的三维保护网络,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稳定提升。2024年,海珠湿地新增鸟类7种;中华穿山甲在从化吕田多处被监测到,赤麂、棉凫等濒危物种重现城市绿地。
海珠湿地是全球唯一位于超大城市中轴线上的国家湿地公园,荣获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称号。这里栖息着维管束植物835种,鸟类201种(其中2024年新增鸟类7种)、昆虫类832种等;湿地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Ⅲ类。2024年,其探索的国家湿地公园创先模式被中国湿地教育CEPA评为典型案例。
在基因资源保护方面,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种质资源库等重大平台,广州建成华南地区重要的生物遗传资源保藏体系。广州动物园建成华南虎种质资源库,保存相关遗传资源并构建人工辅助繁育技术体系。同时,建立了多个农业种质资源库。
制度保障上,广州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目标纳入《广州市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工作方案》,系统实施就地迁地保护行动。就地保护方面,加强珍稀濒危植物种群保护及生境恢复,开展水松、格木等就地保护和花榈木野外回归试种;南沙湿地等为候鸟提供重要场所,黄胸鸱等重现,野生动物就地保护成效显著。
迁地保护有序推进,全力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构建“1+3+N”广州城园融合体系,截至2024年底,迁地保育活植物20379个分类群。同时,探索国家动物园创建工作,启动广州动物园系列建设项目。
近年来,广州结合国家和省相关战略部署,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国际化和智慧化,以高颜值迎接“十五运”,向世界展示花城之美。
文|记者 许敏 通讯员 穗环宣
图|羊城晚报·羊城派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