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州中考志愿填报迎来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在第一批次志愿中首设“3+4”中本贯通培养通道。这一创新举措为2025届初中毕业生开辟了七年一贯制的职业教育升学路径,两所试点中职学校各开放20个名额,标志着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贯通培养进入实质运作阶段。
对于此次试点,合作本科院校怎么看?其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配中职生学业水平?5月16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教授李湘伟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学生必须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甚至将硕士、海外留学作为奋斗目标。
建议中职加强理论教学
羊城晚报:作为对接中职专业的本科专业,在“3+4”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和对普高学生的定位有何不同?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开发是如何共同设计的?
李湘伟:我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开发的共同设计过程中,由于职教口的专业体系大致相同,涵盖了专业通识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专业综合课程,文化课会在中职占据一定比例。
高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普高来源的学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与中职的专业带头人或教育主任进行深入讨论,参考中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据高职以及国家相应的规定、专业指导和指南进行调整。例如,可能会增加物理、数学、英语等课程的课时,同时建议中职调整课程安排。
在理论层面上是双方互补。若中职所授课程内容与我们高校课程相似度较高,我们会相应地取消该课程;倘若某些课程内容比较关键,我们就会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或是进一步拓展课程深度。
本来中职的最后半学期或者一学期是要去实习的,我们建议取消实习,加强理论的教学。这样做的原因在于:第一,实习会占用较多课时,影响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一旦学生外出实习,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心态很浮躁。
入校后的一些特殊安排尚未完全确定,但已初步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之外增设辅导班、提升班,或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临时增加校外课程以弥补不足。
羊城晚报:现在职业院校也在提倡做科研。在中本贯通培养方式下,您觉得该怎么样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湘伟:首先,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企业与行业最新的科技成果,安排4至6个课时讲授前沿科技知识;
其次,学校增设创新创业指导等创新类课程,并将第二课堂纳入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各类大赛以及国家竞赛;
此外,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课题,目前我们第一届职业本科生都安排了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进行共同指导;
最后,采用“四双”教学模式,即双证培养、双师领航、双证融通、双文育人,每年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与企业导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
这样安排最大的影响就是帮助学生实现从书本到实践的转化。书本上就是学校的东西,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只有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相比之下,学校的实践教学多为模拟或仿真环境,与真实的企业环境有所差异。
“学生必须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
羊城晚报:在中本贯通“3+4”培养模式中,高校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李湘伟:高校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确保教学质量。因为第一届学生还没到校,拿目前的本科生来说,不同的学生群体、教材深度以及教师教学风格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高校必须保证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分为两部分:
一是要将理论知识讲解透彻,可采用先讲授后练习、反复练习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确保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避免仅仅停留在表面水平,需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羊城晚报:中职学生是以技能为导向,但现在高校是以学术导向为主的,您觉得应该如何去权衡这之间的矛盾?
李湘伟:这个可能是普通高校的问题。我们是职业大学,我们本身就是比较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也会比较注重“3+4”。
与普通高校不同,我们不会完全按照普高学生的培养模式来要求中职生源学生,因为两者的生源特点存在显著差异,普高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可能会更加深入。
羊城晚报:学校对未来中本贯通模式下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有何进一步的规划和展望?
李湘伟:职业院校要想获得企业的高度认可,必须拥有优质生源,而优质生源的培养需要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而我们中本贯通模式最大的意义就是把好的发展通道打开了。
我想和学生强调的是,过去大家的目标仅仅是进入专科院校,但如今,许多行业的专科生已难以获得编制。因此,学生必须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将本科甚至硕士、海外留学作为奋斗目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我们更侧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开展中本贯通、与中职院校合作,正是我们迈出的关键一步。
我的理解是,未来中职学生想要直接升入本科,统一考试是必然趋势,而不仅仅是目前的试点阶段。这与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的情况相似,统一考试能更好地选拔人才。就像现在的专升本考试,已从自主命题逐步过渡到与高考模式相仿的广东省统考,专业课程由省里统一命题,最后实现统一划线、统一录取。这样的方式不仅确保了生源质量,还提升了培养标准。
我们作为试点单位,率先打破了这一坚冰。未来,若能按照这一方向持续改进,必将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为职业教育开辟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羊城晚报:对于报读中本贯通的学生,您有哪些建议?
一是学生要对自己的中考实力进行客观评估,判断自己是否能够达到公办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并与家长充分沟通,共同选择适合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
二是进入该培养模式后,学生要树立持续学习的意识,为通过转段考核做好充分准备。由于“3+4”属于提前批录取,学生一旦选择,将无法再报考普通高中,因此需要慎重考虑,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做出合理规划。
文 | 记者 崔文灿 实习生 叶沛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