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往期内容>>>
节气转眼已入伏,室外动不动就小40°C的气温,属实折磨得人只敢苟在空调房里避暑。
唯有黄昏傍晚,气温稍降,才能勉强吊着口气到室外溜溜弯,跟这个沟槽的世界见个面儿。
有一日正常遛弯,被人调高了温度的地球空调热气不散,汗流洽衣的我只能灰溜溜地躲进商场,偷会儿空调。彼时,虽正赶上假期,但炎热天气下实在没什么人出门,商场也略显冷清。
不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家手机专卖店内却是人满为患,一群八九十来岁的小孩哥正在其中叽叽喳喳、挥汗如雨地大搞电竞。
实际上,有关“XXX手机店成新时代网吧的梗”一直都在。
只是随着暑假的到来,他们的王终于回到了他们忠实的王座。
究竟是哪个小天才率先发现的“小米网吧”已经无从可考。也许那只是一个平凡的下午,被收了手机的小孩哥偶然误入手机店,看着柜台上一台台崭新可用的展示机,就像是15世纪初,闯入黑人部落驻地的白皮。
贪婪、肆意,两眼放光。
相比于在家里跟父母磨磨唧唧玩那两个小时,各路手机门店时间自由,机型自选,不仅全程有免费的空调吹,偶尔还能碰上免费的饮料和零食。
在这样无比惬意的条件下,哪怕大多数的门店并不提供座椅,但精力充沛的孩子们也能一站数小时,玩得不亦乐乎。
图片来自@收手机的CC
而随着小孩哥们在手机店深度与广度上的探索,针对哪个地区、哪个品牌的手机店更有性价比,他们还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
就比如苹果专卖店,虽然在机型上可能玩游戏更为流畅,但总体而言还是限制较多,不能从苹果商店下载游戏,就只能玩些手机自带的游戏或软件。
在这一方面,华为和小米等专卖店能算相对宽松些,能够直接在应用商店下载自己想玩的游戏,虽然网速慢了些,但在小孩哥们的前赴后继中,总能让人碰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登上自己的账号就是一条好汉
况且下载的空档他们也丝毫没浪费,刷短视频、翻漫画、看小说,总有办法不让手机闲着。
因此倘若你是个偶入其中的不知情者,那么将能看到手机店宛若淘气堡,一群一群的孩子聚在一起七扯八扯、联排开黑。
而对于这样的场景,店员们起初也是拒绝的。
但在发现一次次地驱赶都无济于事后,便也顺其自然了,且随着小孩哥越聚越多,他们还意外地发现,看似的大坏事竟还能成好事?
一来,络绎不绝的小孩哥成了专卖店一场免费的营销,不仅让原本冷清的店面热热闹闹,更能让过往的路人因好奇而迈入店门。
二来,本身就是展示机,小孩哥玩也就玩了,俗话说:“经得起熊孩子造(祸害)的手机,才是好手机”。
这最后便是,玩人手短的小孩哥普遍也都还是懂礼貌的,不仅有的会在玩完后帮忙打扫卫生,更有人会在店员忙不开时,化身小导购介绍机型。
图源图上
也正是在这种一来二去下,暑假期间有不少小孩哥跟店员结下了友谊,倘若有一天他们没来按时“报道”的话,还会疑惑是不是开学了。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些困惑,虽然这些店员不对小孩哥的行为进行阻拦,难道孩子的家长们也坐视不理吗?
当然不是。就像我们童年以各种借口偷溜到街机厅,不少小孩哥也都是假借明堂偷溜来的。
但与此同时,也确实有不少是经父母同意前来的。这其中有人因为家里拮据,只能到这玩会流畅的手机;有的是担心孩子玩自己手机被诈骗、乱充值,便给放养到了手机店;还有的则本身就是来逛商场的,与其担心孩子乱跑,倒不如直接寄存在这。
图片来自@一只羊本羊
每每这个时候,游戏反倒好像是最保险的保险锁。
随着时代的更迭,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游戏早已成为孩子间最普遍的社交方式之一。
而为了摆脱家长的严格控制,抓空偷摸玩会游戏,这群刚出场没几年的小孩哥,总是能琢磨出点令人惊诧的玩游戏方式。
复古派的还在研究教室里的多媒体,这是他们最简单也是最方便的渠道,新进派却不知从哪弄出的办法,能将那些依托安卓、微软系统的特殊设备调回桌面,以供他们玩游戏。
比如小区单元楼的门禁,哪怕是歪着头也得玩;小区快递柜的显示屏,大太阳下踩着凳子也要玩。
可这种在我们看来相当有趣的一幕,在部分家长的视角看来,却是:“魔怔了”。
魔怔?“看看游戏和手机都把孩子迷成什么样了?!”。
确实,这话算不上错。
无论是当今快节奏的互联网动向,还是游戏设计中一环套一环的目的性诱导,手机与游戏的诱惑尚且让成年人沉沦其中,难以自拔, 更遑论那些身心还未完全发展的孩子。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并非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条路走到黑的。
游戏更不该一直背着“破坏教育”的黑锅。
它们的客观存在就像是一把刀,既能砍瓜切菜,为生活带来便利,也能锐锋伤人,施世间之罪恶,主要还是看使用者自身的心态与想法。
尤其是当时代潮流如此,游戏与手机同样成为时下孩子们的一种客观社交,家长们自然也不能忽视这种客观需求。
就像80/90一代小时候,即便家长以将网吧列为会被打断腿的禁地,仍然止不住许多人偷摸跟着小伙伴去开黑。和现在的孩子一样,为了玩,你可能实在想不到他们会折腾出什么稀奇古怪的幺蛾子。
也许正如那些教育专家所言:“有时候堵不如疏”。适当的给予与支持也许是阻止孩子走向极端的妙方。
说不定孩子就是一个万中无一的游戏天才呢。【图片来自CS潇潇小一班步枪手】
哪怕是将他们流放到手机店呢?
当然, 话也得捏着分寸说。家庭教育不是程序书写,家家都是本难念的经,世上不存在可以完全照搬的教育教科书。
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每款游戏都是不同的,所实施的教育方式、教育力度也应是各不相同的。
只是无论是何种教育,我们都能站定一个共同的大前提。
你面前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即便是手握权利、威严乃至是生死的家长,理应换位思考,给予尊重。
这很难但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