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早期症状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睡眠和食欲改变等。识别这些信号有助于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1. 情绪持续低落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患者常感到空虚、绝望,每天大部分时间情绪消沉,可能伴有不明原因的哭泣。这种情绪与日常短暂的情绪波动不同,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且不受环境影响。
2. 兴趣减退表现为对以往热衷的活动失去兴趣。患者可能突然放弃原有的爱好,回避社交活动,甚至对亲密关系也显得冷漠。这种变化往往被误认为是性格改变,实则是大脑奖赏系统功能异常的表现。
3. 精力下降体现在日常活动中。患者常诉说"提不起劲",完成简单任务也感到费力。晨起疲乏感明显,下午可能稍缓解,但整体活动量显著减少。这种疲劳与体力消耗不成比例,休息后也难以缓解。
4. 睡眠障碍呈现两种极端表现。部分患者出现早醒,比平时早2-3小时且无法再次入睡;另一些则表现为睡眠过多,但醒来仍感困倦。睡眠质量下降常伴随梦境增多或噩梦。
5. 食欲改变可能导致体重明显波动。部分患者丧失食欲,进食变成负担;另一些人则通过暴食缓解情绪,尤其偏爱高糖高脂食物。这种变化一个月内可能导致体重增减超过5%。
6. 认知功能受影响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决策困难。患者常描述"脑子转不动",工作学习效率下降,简单决定也犹豫不决。记忆力减退,特别是对近期事件的记忆模糊。
7. 身体不适可能成为主要诉求。常见头痛、背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各项检查却未见异常。这类患者更容易被误诊,延误治疗时机。
8. 消极思维逐渐显现。患者可能产生无价值感或过度自责,对未来悲观。轻微者表现为消极自语,严重者可能出现死亡念头,需立即干预。
当上述症状持续两周以上,且影响社会功能时,建议尽早就诊精神心理科。专业评估包括临床症状访谈、量表测评和必要的体格检查。早期干预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心理治疗等心理干预,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建立规律作息、保持适度运动、调整不合理认知都有助于症状改善。社会支持系统对康复至关重要,家人应避免责备,多给予情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