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持续低烧37℃左右可能与感染、免疫异常、肿瘤或内分泌失调有关,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常见原因包括慢性炎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自主神经紊乱,建议就医排查。
1. 感染因素
结核病、慢性鼻窦炎或尿路感染等慢性炎症常导致长期低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伴随盗汗、消瘦;隐匿性尿路感染可能仅有轻微尿频。需通过PPD试验、影像学或尿培养确诊。
2. 免疫系统异常
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会引发持续低热。这类疾病常伴关节肿痛、皮疹等表现,需检查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指标。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可控制病情。
3. 肿瘤性疾病
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肿瘤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低热。实体瘤如肾癌、肝癌也会释放致热因子。建议进行肿瘤标志物筛查,必要时做骨髓穿刺或PET-CT检查。
4. 内分泌代谢问题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基础代谢率升高,体温常维持在37.2-37.5℃。更年期女性因激素波动可能出现体温调节紊乱。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和性激素检查可明确诊断。
5. 功能性低热
部分人群因自主神经失调出现"习惯性低热",体温昼夜波动小于1℃。这种情况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后,通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如谷维素配合规律作息。
持续低烧超过两周必须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片等基础检查。记录每日体温曲线有助于医生判断热型,避免自行服用退烧药掩盖病情。及时明确病因才能针对性治疗,多数情况下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