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肺部,具有较强传染性,严重程度取决于治疗及时性和个体免疫力。早期规范治疗可治愈,延误可能导致肺损伤甚至死亡。
1. 肺结核的病因与传播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的含菌飞沫被他人吸入可导致感染。遗传易感性、免疫力低下(如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增加患病风险。环境拥挤、通风不良的居住条件会加速传播。
2. 疾病严重性分级
轻度肺结核表现为咳嗽、低热,及时治疗3-6个月可痊愈。中度病例出现咯血、胸痛,可能遗留肺纤维化。耐药性结核需18-24个月治疗,死亡率达40%。合并糖尿病或HIV感染时,病死率显著升高。
3. 传染性控制要点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痰菌阳性期间传染性最强。确诊后需立即隔离治疗,佩戴口罩。密切接触者应做结核菌素试验,儿童和免疫缺陷者需预防性服用异烟肼3个月。保持室内通风、紫外线消毒可降低传播风险。
4. 规范治疗方案
一线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联合用药6个月。耐药结核选用贝达喹啉、利奈唑胺等二线药物。手术治疗适用于空洞型肺结核或大咯血,可行肺叶切除或胸廓成形术。营养支持需保证每日2500千卡热量,补充维生素A/D。
5. 预防与监测措施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可预防重症结核。高危人群每年应进行胸部X光筛查。患者需完成全程治疗,痰菌转阴后仍需复查2年。出现持续咳嗽2周以上、夜间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肺结核的防治需要个人、医疗机构和社会协同努力。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使90%患者痊愈,擅自停药易产生耐药性。保持良好免疫力、避免密切接触患者、完成疫苗接种是有效预防手段,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到结核病定点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