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一种植入体内的电子设备,用于监测并自动纠正致命性心律失常,预防心源性猝死。其核心功能包括持续监测心率、识别室颤或室速,并通过电击或起搏恢复正常心律。主要适用于有心脏骤停史、严重心力衰竭或遗传性心律失常高危人群。
1. ICD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ICD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组成,植入于锁骨下胸壁皮下。脉冲发生器包含电池和微型计算机,通过导线连接心脏,实时分析心电信号。当检测到室颤(频率>200次/分)或持续性室速(持续30秒以上),设备会在10-15秒内释放20-40焦耳的电击。对于较慢的室速,可能采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
2. 适用人群与植入条件
三类人群需考虑ICD植入:既往心脏骤停幸存者、射血分数≤35%的心力衰竭患者(如缺血性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植入前需完成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评估,排除可逆性诱因如急性心肌梗死或电解质紊乱。
3. 手术过程与术后管理
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耗时1-2小时。医生经静脉将电极导线送入右心室,测试阈值后连接发生器并植入皮下囊袋。术后24小时需心电监护,避免术侧上肢剧烈活动4周。每3-6个月需程控随访,检查电池状态(寿命5-8年)和导线功能。日常需远离强磁场设备,微波炉和手机使用无限制。
4. 治疗效果与风险控制
ICD可使心源性猝死风险降低50%-70%。常见并发症包括误放电(发生率20%)、囊袋感染(1%-3%)和导线断裂(0.5%/年)。误放电多由房颤或运动后窦速引发,可通过调整检测参数减少。感染需立即取出装置并抗生素治疗。新型皮下ICD(S-ICD)无需经静脉导线,降低血管并发症风险。
ICD是心律失常管理的里程碑式技术,但并非治愈手段。患者需配合基础心脏病治疗,如服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血糖。定期与电生理医生沟通,根据病情调整药物与设备参数,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器械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