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骨科上演了一场“脊髓拆弹”生死营救——通过5厘米手术通道精准切除鸽子蛋大小肿瘤,在黄金救治窗口期内完成椎板回植创新术式,让濒临截瘫的高龄患者重获行走能力。
该患者71岁,近半年来持续胸背痛,一个月前开始出现双下肢疼痛无力,急诊入院前5天已无法站立。
胸9椎体平面,椎管内肿瘤,脊髓极度受压,被挤压到椎管右侧(仅剩容积约1/10)/图源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急诊完成脊柱磁共振检查后,发现患者胸9水平椎管内有肿瘤,且胸椎脊膜瘤已明显压迫神经。并且在检查及治疗过程中,患者下肢肌力进行性下降,由2级下降至0级(肌力分为0~5级,0级表示完全瘫痪,5级为正常肌力),濒临完全性截瘫。
情况紧急,为挽救患者下肢功能,骨科主任曹治东教授带领团队果断启动绿色通道,决定立即为其急诊行高风险、高难度的“胸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只为保住患者的下肢功能。
“脊髓损伤的黄金救治窗口稍纵即逝。”张胜利教授表示,这类手术如同拆除脊髓上的“定时炸弹”,既需要毫米级的精准,更需要以秒计时的决断。
这台堪称“在发丝上雕刻”的手术由骨科副主任晁瑞教授、张胜利教授主刀。术中探查发现,由于肿瘤紧密粘连胸段脊髓,手术视野仅5cm操作空间,既要彻底切除鸽子蛋大小的占位肿瘤,又要避免0.1毫米的偏差损伤神经,且肿瘤血供异常丰富,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灾难性大出血。两位主刀医生凭借20年脊柱显微手术经验,历时5小时完整剥离肿瘤。
晁瑞、张胜利教授在显微镜辅助下精细操作,分离切除肿瘤/图源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对于良性的脊柱肿瘤,为了手术视野,传统方式往往碎片化切除脊柱后方结构,但脊柱稳定性会大大降低。因此,脊柱肿瘤手术既要解除压迫,更要重建功能。而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手术,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骨科改良脊柱后方结构切开方式,创新采用动力骨刀精细切割椎板,完整切除后方结构,切缝像头发丝一样细,术后完美回植椎板及韧带结构,既保障了肿瘤全切视野,又维持了脊柱稳定性。
术后复查,患者椎管恢复通畅,后方结构完整/图源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我又能站起来了!”术后2周,该患者肌力恢复到4级,目前已能借助助行器站立行走。
医学科普》》》
胸椎脊膜瘤是一种长在胸段脊柱(中背部)椎管内的良性肿瘤,起源于包裹脊髓的“脊膜”细胞。它像一颗缓慢生长的“小疙瘩”,多数不会转移,但因为压迫脊髓或神经,可能引起疼痛、麻木甚至行动困难,严重时还会出现大小便困难、下肢瘫痪(罕见),以及其他常见症状如背痛(久坐、平躺时疼痛可能加重)、肢体麻木无力(双腿感知减退,走路不稳)等。
诊断方法:
核磁共振(MRI):最清晰的检查,能定位肿瘤大小和位置;
CT或X光:辅助判断骨头是否受到侵犯;
神经功能检查:用于测试力量、感觉和反射。
在治疗方面,原则上大多数需要手术切除,少数无症状的小肿瘤可观察。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肿瘤位置选择合适方式,尽量完整切除,极少数可能损伤神经(如术后短暂麻木),但多数能恢复。但若出现无法手术或肿瘤残留的情况,可采用放疗,用放射线控制肿瘤生长。
手术治疗预后整体较好,对于良性肿瘤,若完全切除,复发率低于10%。术后几周至数月,多数人能回归正常生活。但需要定期复查,术后需每1~2年做MRI,确保肿瘤不复发。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骨科专家提醒:胸椎脊膜瘤并不可怕,早发现、早手术是治疗关键。若拖延治疗导致脊髓严重受压,可能遗留永久性神经损伤。如果长期背痛伴随肢体麻木,别犹豫,尽快就医检查。(资讯)
(文/晁瑞 李杰)
原标题:迅速尽心,急诊减压肿瘤全切让患者再次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