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朋友?
吃同样的火锅,你胖三斤,TA却一点没变;喝同样的奶茶,你腰围见涨,TA依然纤细。这时候你只能无奈叹气:"唉,我就是易胖体质..."
但"易胖体质"这个锅,真的该全甩给基因吗?"今天咱们就从医学角度,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
1. 基因确实有发言权,但不是唯一裁判
(1)FTO基因:传说中的"肥胖基因"
科学家确实发现了一些和肥胖相关的基因,比如FTO基因。携带特定变异的人:
更容易感到饥饿
更偏爱高热量食物
脂肪堆积速度更快
但注意!"有这种基因不代表一定会胖,只是风险高一些。就像给你一辆油耗高的车,但开不开、怎么开还是你说了算。
(2)基础代谢率的先天差异
有些人天生基础代谢率高,躺着都比别人消耗更多热量。研究发现:
代谢率差异最大能达到15%
相当于每天多吃一碗饭还不长胖
不过别急着哭!"这个差距完全可以通过运动弥补。
(3)基因决定下限,习惯决定上限
医学界有个经典比喻:基因给你的体型划了个范围,但具体在这个范围的哪一段,完全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
2. 被忽视的"后天易胖因素"
(1)肠道菌群:隐形的体重管理员
你的肠道里住着万亿细菌,它们可能:
影响营养吸收效率
调控食欲激素分泌
决定你更爱蔬菜还是炸鸡
最绝的是,胖子和瘦子的肠道菌群真的不一样!而且可以通过饮食调整改变。
(2)压力肥: cortisol(皮质醇)的魔法
长期压力大的人容易:
腰腹部囤积脂肪
特别渴望高糖高油食物
形成"越焦虑越吃,越吃越胖"的死循环
现代人的"过劳肥",很多时候是压力激素在作怪。
(3)睡眠不足:最被低估的肥胖推手
熬夜追剧打游戏?你可能正在:
降低瘦素分泌(管饱的激素)
提升饥饿素水平(让你想吃的激素)
减缓脂肪代谢速度
研究显示,每天睡不够6小时的人,肥胖风险增加30%。
3. 破解"易胖体质"的医学方案
(1)基因检测:值不值得做?
现在有些机构提供肥胖基因检测,但医生建议:
别指望检测结果当"免罪金牌"
重点看是否有代谢疾病风险
检测结果要配合专业解读
说白了,知道风险是为了更好预防,不是给自己找借口。
(2)个性化饮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食谱
医学营养减重讲究:
血糖波动大的人适合低碳饮食
甲状腺功能差的要重点补碘
肠道菌群失衡的先补充益生菌
记住,别人吃沙拉瘦了,你吃沙拉可能只会更饿。
(3)运动处方:要效率不要蛮力
医生给肥胖患者的运动建议往往是:
大基数先从游泳、椭圆机开始
小基数要做力量训练增肌
每周运动3-5次,每次不超过90分钟
最怕那种平时不运动,周末狂练5小时,结果把自己送进医院的...
4. 易胖体质也能逆袭的关键心态
(1)和身体和解,别跟体重较劲
医学上的健康体重是个范围,不是某个具体数字。
重点看体脂率、腰围、代谢指标,别被体重秤PUA。
(2)养成"易瘦习惯"比追求"快速瘦身"更重要
比如:
吃饭先喝汤吃菜
每口咀嚼20次以上
晚上11点前关灯
这些小事,坚持三个月就能看到变化。
(3)医学帮助不可耻
如果自己试了很多方法都无效:
可以去医院的营养科/内分泌科
做全面代谢检查
制定科学减重方案
承认需要专业帮助,才是真的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