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到,不少家长又陷入了“孩子手机争夺战”:没收手机引发亲子大战,放任不管又怕孩子沉迷……7月5日,东莞市教育局在厚街镇新塘小学举办的“如何当好家长”大家谈活动上,四位教育专家和家长代表齐聚,围绕“智能时代的手机管理智慧”分享实用妙招,教家长们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先搞懂:孩子为啥“机不离手”?
“别光怪孩子爱玩手机,得先弄明白他们为啥离不开。”广东省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南城教育管理中心德育教研员文庆一语中的。她指出,孩子沉迷手机背后藏着三大心理需求:
想自己做主:孩子长大了,渴望掌控生活,手机里的世界没人天天唠叨,成了他们的“自由领地”。
想被肯定:游戏通关、发朋友圈被点赞,这些“即时奖励”比学习考高分来得快,孩子当然更爱。
怕被孤立:同学都在聊游戏、刷短视频,不玩手机就插不上话,手机成了社交“入场券”。
“你越硬抢,孩子越叛逆。”文庆提醒,强硬没收、偷偷监控只会引发“权力斗争”,让孩子更依赖手机找安慰。
关键招:培养四大“超能力”
让手机变“工具”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让孩子学会用它创造价值,而不只是刷着玩。”文庆建议,家长要帮孩子练出四大“信息素养超能力”:
火眼金睛辨信息:教孩子别轻信网上的话,比如一起查证“吃某某能长高”是不是谣言。
逻辑清晰会规划:用手机做学习计划、记单词,甚至用APP统计运动步数,练“计算思维”。
守住底线有担当:知道啥能发、啥不能发,不泄露家庭住址、不随便给主播打赏。
脑洞大开搞创作:别只刷短视频,鼓励孩子自己拍vlog、做手账,甚至用手机学剪辑。
东莞市厚街镇新塘小学德育副主任薛锦浩举了个例子:有个学生沉迷打游戏,老师引导他研究游戏里的英语台词,最后竟然自己做了“游戏英语教程”发在网上,成了小博主。“当孩子发现手机能帮他发光,就不会只想着沉迷了。”
暑假实操:三个“不”防坑
三个“有”充实
针对暑假手机管理,薛锦浩总结了“三不原则”保安全:
不泄密: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绝不发网上,陌生网友别乱加。
不消费:关闭手机免密支付,充值、打赏必须经过家长同意。
不传播:不乱发骂人、造谣的话,被欺负了立刻告诉家长。
更重要的是用“三个有”填满暑假,让孩子觉得“现实比屏幕好玩”:
有体验:带孩子去爬山、学做饭,哪怕在家养盆花,真实的成就感比游戏通关更实在。
有陪伴:全家一起拼乐高、打羽毛球,感情好了,孩子就不会总躲在手机里找存在感。
有节奏:每天划好“手机时间”和“离线时间”,比如上午学英语、下午打球,晚上允许玩1小时,睡前1小时坚决收手机。
家长现身说法:
签个“手机协议”,矛盾少一半
“我家女儿以前一拿手机就放不下,现在反而会主动说‘妈妈,我手机用够了’。”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初二学生家长曾洁玲分享了自家经验——和孩子签“手机使用协议”。
协议里写得明明白白:每天用手机不超过1.5小时,写作业时手机放客厅,周末可以多玩30分钟,但如果超时,第二天就减10分钟。更妙的是,她让女儿负责全家暑假旅游的“手机任务”:用APP订酒店、查攻略,回来后剪个小视频给亲戚看。“孩子觉得自己像个‘小大人’,不仅不沉迷,还练了本事。”
曾洁玲提醒,签协议时要让孩子多发言,比如问“你觉得每天玩多久合适?”“超时了该怎么罚?”孩子参与了,才会真的遵守。
现场家长们听完都恍然大悟。“以前总想着‘堵’,现在知道该‘疏’了。”家长王女士说,打算回家就和孩子聊聊“手机能帮我们做些啥”,而不是一开口就说“不许玩”。
说到底,手机管理的核心不是“管死”,而是教会孩子“管好”。就像专家说的:“把手机变成孩子的成长工具,而不是家长的头疼难题,这才是智能时代的育儿智慧。”
文、图 | 记者 何宁 通讯员 张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