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5月17日,2025年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启动仪式在肇庆举行,活动由省生态环境厅联合肇庆市人民政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厅等多部门联合举行,现场展示了珍稀的动植物标本、生态监测“黑科技”,还设置了互动游戏打卡区,吸引了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
推动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徐晓霞在活动致辞中指出,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连续四年获评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高位改善。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要持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机制,有序推动生物多样性全方位、多主体、深领域综合保护,强化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不断筑牢祖国南方生态屏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号召社会各界和公众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推动构建全民支持、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全民共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肇庆市市长许晓雄在活动致辞中表示,肇庆将大力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和自然保护地建设,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进,擦亮肇庆现代化建设的生态底色。
积极建设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活动现场发布了全省首个由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编制的《广东省生物多样性(2025 年)》报告。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现场介绍广东发现的新物种——章鱼假糙苏。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现场分享了“物种宝库”鼎湖山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重要意义。肇庆鼎湖山是新中国首批命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过去10年的科研监测发现,鼎湖山保护区新增近400种野生动物分布新纪录。
为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完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广东省积极推动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2024年,广东湛江红树林站(海洋)、珠江口站(海洋)、大亚湾站(海洋)、江门站(森林)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活动现场为四个监测站揭牌。
珍稀动植物标本与环保黑科技齐亮相
白鹇、穿山甲、黄鼬……现场展出珍稀动植物标本近100份,广东特色昆虫标本40余件,每一件标本都是自然史的“活档案”,吸引了众多群众聚集观看、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
“我们要保护小动物,更要保护生态环境。”市民赵女士是一名环境保护志愿者,她曾多次带孩子参与公益活动,赵女士告诉记者,在实践中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生态保护的意识很有意义,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这类活动走进社区和学校,让更多的孩子了解生物保护的重要性。
高精尖的环境监测设备背包式激光雷达(LiDAR)也在现场面向市民展出,活动还展出了生态监测仪器智能技术装备,包含智慧黑科技监测设备背包式激光雷达、声纹监测、红外相机等,可用于3D监测植物、实时监测鸟类、兽类等,这些黑科技一亮相就受到小朋友们的争相体验。
此外,活动现场还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环保科普游戏活动,生物多样性连连看、自然色彩拍拍掌等游戏,以趣味互动的方式,寓教于乐,向公众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来,共建共享美丽广东美好家园。
文、图|记者 许敏 通讯员 粤环宣
视频|肇庆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