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演出照。郑天然摄
在月光的映衬下,华灯初上,仿佛让人穿越时空回到了唐朝的长安。夕阳余晖中,英雄们的剪影勾勒出中式美学的独特韵味。那些曾在唐朝壁画和陶俑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今被搬上了现代舞台,展现出一幅幅富有唐风唐韵的历史画卷。由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中文原创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自上周起在黄浦区大上海剧场迎来了其在上海站的首轮公演。
故事讲述了昔日长安不良帅张小敬与靖安司司丞李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化解长安城危机。随着布景望楼和城墙的不断变换,180分钟的剧情带领观众穿梭于热血与悬疑之间。“西有罗马,东有长安。”中国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在首演现场点评道:“这部音乐剧兼具大唐气象和现代气息,对大唐盛世进行了现代化解读,在惊悚和悬疑之中展现了人性人情,并以巨大的情感张力激发了青年观众的共鸣。”
不同观众心中有不同的长安,如何为这幅充满想象空间的画卷谱曲?“长安作为盛唐时期的世界中心,不仅是地理上的交汇点,更是文化、思想与艺术的交融之地。”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作曲、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主任安栋教授表示,剧中音乐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国民族乐器的当代演绎。“我希望通过音乐构建一个跨越时空的‘长安’。”
音乐:多元文化的交融
音乐剧开场,从卖豆腐的王家媳妇到街头杂耍艺人,构成了一幅生动鲜活的长安市井图。舞台上,民族乐手们运用中国鼓、琵琶、笛箫埙等传统乐器贯穿全剧,与当代流行摇滚编曲形成了一场古今对话。在中国古代报时、传令等场景中,中国鼓的节奏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无论是说书人用陕西话报时,还是背景音乐《望楼》中穿插的秦腔,地域特色无处不在。
一首用彝语和汉语诠释的《牧护歌》,唱出了彝族侍女檀棋的身世与满腔柔情,陈玉婷的精彩演绎令人难忘。“这首歌只花了一天时间创作,是最顺的。初版汉语歌词也是我写的,再找人翻译成了彝语。”安栋介绍,《牧护歌》不仅为人物画了像,更展示了长安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时代风情,“这恰恰也是盛唐时期的特点——多元文化的充分交融。”
临近尾声,说书人与法国音乐剧演员洛朗·班饰演的葛老共同用秦腔音韵演唱了唐代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借剧中角色之口表达了深沉的历史感喟。这一中外合唱版《凤凰台》让许多观众感叹:“古有万邦来朝的长安,今有国风音乐剧老外来‘抢戏’,这不是一种文化自信吗?”
“盛唐时期的长安是一座国际化都市,外国人众多,剧中出现像葛老这样的高卢人符合历史逻辑。”而《凤凰台》的创作是一次大胆尝试,安栋借鉴陕北民歌和秦腔风格写出了新曲目,创作方式也模拟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口耳相传”。由于某些音需要拉长,乐谱无法完全表达,最后说书人和洛朗·班只能根据录制好的音频一句句学习。起初有人担心秦腔对洛朗·班来说难度太高,但他欣然接受了挑战,最终在表演中的发音和韵味都处理得相当出色。
中外音乐剧从业者们在台前幕后对音乐文化交流互鉴的例子比比皆是。西域音乐,尤其是阿拉伯音乐和音符音乐元素,也为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注入了重要灵感。例如,“狼卫”唱段中的背景音乐采用了古老的突厥语吟唱,展现了角色的野性与力量。
作为一部题材较为厚重的音乐剧,也需要一些娱乐性和现代感的唱段进行调剂。于是,葛老的高光唱段《Le chef(老大)》诞生了。这首歌融入了中东地区和印度的音乐元素,欢乐的舞曲节奏充满了现代感,最终成为谢幕时最受观众喜爱的返场曲。
演员:不断提升自我
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浓缩了原著故事,重新梳理了人物线索——张小敬、李泌、龙波、闻染、檀棋、葛老、贺知章、太子等人各怀心思,完成险象环生的长安叙事。作为大IP改编作品,该剧不仅格局开阔、制作精心,还集中了一批高人气的实力音乐剧演员。
剧中男主角张小敬和李泌的扮演者冒海飞、徐昊和张泽等实力派演员努力寻找各自角色的声音特点。在《生死何难》唱段中,演员们需在彼此托举之下倒挂唱歌,表达角色的情感。而作为靖安司司丞,李泌兼具书生气,举手投足间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说书人扮演者桑可舟直言:“自己演个戏过了陕西话六级。”
关关难过关关过。“他们是活跃在上海乃至全国音乐剧舞台一线演员的缩影。《长安十二时辰》台词密集、情感深厚,作品提升了难度,演员们也随之进步,整体水平得到了锤炼。”安栋对演员们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首次挑战中文音乐剧的法国人洛朗·班为例,除了精练演技外,他还苦练中文发音,力求唱好每一首中文歌曲。而且,葛老一角没有B角,是他主动提出可以连续出演全部场次。安栋坦言:“作为法国知名音乐剧演员,洛朗·班丝毫没有表现出‘我是大咖,我得端着’的态度。相反,他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多元文化,勇于挑战自己的舒适区。他的职业素养和身体素质,也十分值得中国音乐剧演员学习。”记者 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