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静 北京报道
在当今的网络视听领域,微短剧无疑是发展最为迅猛且行业变化最为显著的文化新势力。特别是在2024年,一批既具艺术性又富含社会价值的微短剧精品力作纷纷涌现,这一新兴领域无论是产品样貌还是内容生态都经历了质的飞跃,正从“流量狂欢”迈向“价值转型”。
陆先高,身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专家组成员以及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繁星指数”的专家组组长,近两年来一直以专家身份深度参与微短剧全流程的审核与评价工作。在2月25日《中国经营报》主办的“文化新势力与商业新蓝海——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陆先高发表讲话称:“通过对海量微短剧样本的一线全流程观察,不难发现,无论从题材、市场体量还是市场的广泛热议度来看,微短剧的发展已然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如今,“文化新势力”“商业新蓝海”这类正向且颇具分量的表述已能够精准定义微短剧,并且这样的新定义得到了微短剧产业链从业者以及广大受众群体的普遍认同。
从“野蛮生长”到“文化担当”
陆先高表示:“微短剧从流量到价值的转型,是政策持续引导发力的结果,也是市场发展、行业升级、资源富集以及技术赋能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
若回溯两年前,微短剧还只是一条新型赛道。而如今,从资本投入、内容产量到用户规模和商业回报等方面来看,微短剧市场已经变得成熟且繁荣。
微短剧市场的繁荣促使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精品化转型。一方面,创作上的蓬勃发展为微短剧的精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其强势的社交属性、圈层影响力以及大众化的传播优势,使得微短剧的文化传播声量不断放大,社会对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的期待也日益增加。此外,影视专业团队的加入、主流媒体的融合实践、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以及资本资源向头部作品的聚集,共同推动行业提升品质,形成了良性循环。
陆先高指出,政策对微短剧行业的引导扶持,是以推动行业繁荣发展为主的“放水养鱼”策略,是在尊重行业规律和产品属性基础上,实现“规范与赋能双管齐下”。
国家广电总局加强了对微短剧的备案管理,从立项、剧本创作阶段就引入专家审核并全程指导,这极大地带动了微短剧在合规前提下建立起作为意识形态载体、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同时,相关部门还推出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创作计划,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推动行业从流量驱动向价值驱动升级,有效实现了对微短剧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向牵引。
构建市场与政策协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陆先高强调,当前政策在微短剧发展进程中的引导作用愈发凸显,这对从业者而言,虽有挑战,但更多的是发展机遇。“在监管引导和市场自觉的双重作用下,微短剧行业从前期的盲目冲刺状态中抽离出来,调整步伐和节奏,重构行业生态。”
首先是内容创新方面,微短剧可以优化用户思维、丰富文化表达,更好地平衡其快消品属性与文化价值内核,主动承载时代叙事。近两年已有诸多讲述非遗传承故事、乡村新业态故事的微短剧赢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
其次是题材突破。2024年,“现实主义题材崛起”,取代了过去泛滥的甜宠、逆袭类内容。一批如《我的归途有风》《一梦枕星河》等作品,通过讲述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等故事,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这些现象级的微短剧作品证明,微短剧完全有能力实现小故事书写大时代。”陆先高说道。
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继续深入组织实施微短剧跨界融合发展,部署了六大创作计划,充分打开了大家对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的想象空间。
陆先高认为,总局的这些政策引导,不仅能够破解微短剧现阶段内容同质化严重、观众审美升级、演变模式重塑等生产格局带来的发展瓶颈,还能强势推动微短剧从单一的娱乐产品向大众文化、基础设施升维,使微短剧成为连接大众情感、助力实体经济、传播中国故事的新大众文艺的重要载体,为行业赢得更广阔的价值空间和持续发展的可能。
微短剧价值转型的三个方向
那么,微短剧要如何顺利实现价值转型,并构建起与政策协同的良好生态呢?陆先高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发展方向。
第一,媒体深度融合与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的双向激活。这将为媒体带来内容年轻化、多元化拓展的新路径,有助于打造出更多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微短剧作品,引领微短剧从风口走向风景的蝶变。例如浙江民生新闻栏目《1818黄金眼》改编的轻喜剧微短剧,开创了“新闻 + 剧集”的融合新模式。《西城无小事》通过明星阵容与“接诉即办”故事的结合,既提升了政府宣传效能,又彰显了民生温度。
第二,区域性的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传播的主阵地,可通过微短剧实现从现场到情景的突破。例如地方融媒体中心制作的乡村振兴、文旅宣传、非遗传承等主题的微短剧作品,通常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辨识度。
第三,跨界模式的多维度探索,推动“内容 + 文旅”“内容 + 电商”“内容 + 品牌”等多元化变现路径。例如,微短剧可通过场景植入赋能消费升级,或以轻量化叙事助力非遗技艺传播。
陆先高强调,微短剧的出现并非简单地分食其他视听作品的存量市场,其受众并非从电影院转移而来,它只是以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产品中轻量化的形态激活了文化消费的广阔下沉市场。“所以要避免市场对内容的厌倦,微短剧不仅要在创作上继续扎根现实,更要在模式上积极实现跨界融合,来赋能产业,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