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主要通过染病跳蚤叮咬、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吸入含菌飞沫三种途径传播。传播链涉及鼠类等啮齿动物、跳蚤媒介和人类接触环节。
1. 跳蚤叮咬传播
鼠疫耶尔森菌寄生在染病啮齿动物血液中,当跳蚤吸食病鼠血液后,细菌在跳蚤前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受感染跳蚤再次叮咬人类时,反流的含菌血液进入人体。这种传播方式常见于腺鼠疫,潜伏期2-6天,叮咬部位邻近的淋巴结会首先肿大疼痛。
2. 直接接触传播
处理感染动物尸体或皮毛时,细菌可通过皮肤伤口侵入。猎人、牧民、兽医等职业人群风险较高。2019年北京确诊的肺鼠疫病例,系患者接触野兔时手部存在伤口导致感染。接触传播需同时满足伤口暴露和病原体侵入两个条件。
3. 呼吸道飞沫传播
肺鼠疫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核可造成人际传播,这是最危险的传播方式。1910年东北鼠疫大流行即通过此途径扩散,未防护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超过90%。飞沫传播的潜伏期可短至24小时,需立即进行呼吸道隔离。
预防需多环节阻断传播链:使用驱蚤剂处理宠物,野外活动穿长袖衣裤;避免接触不明原因死亡动物;接触可疑病例时佩戴N95口罩。疫区居民应实施灭蚤灭鼠,医务人员需严格执行三级防护。早期发现病例后,密切接触者需预防性服用多西环素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