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性溃疡主要表现为腹痛、食欲减退、呕吐和体重增长缓慢,严重时可能出现呕血或黑便。病因涉及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遗传因素及精神压力,需通过药物抑酸、保护黏膜及根除细菌治疗,同时调整饮食结构。
1. 腹痛是小儿消化性溃疡的典型症状,多位于上腹部,呈隐痛或烧灼感,进食后可能加重或缓解。婴幼儿常表现为哭闹不安,学龄期儿童可明确描述疼痛位置。腹痛具有周期性,春秋季易发作,夜间或空腹时明显。
2. 消化系统症状包括反复呕吐、反酸嗳气。约30%患儿出现餐后呕吐,呕吐物可能含咖啡样物质提示出血。新生儿及婴儿可能表现为拒奶、吐奶,容易被误诊为喂养问题。长期食欲下降会导致体重不增,身高发育滞后于同龄人。
3. 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呕血或黑便,提示溃疡侵蚀血管。出血量较大时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少数患儿溃疡穿透胃壁会引起剧烈腹痛、板状腹,需警惕穿孔风险。
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综合措施。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采用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联合两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混悬液可促进溃疡愈合,餐前1小时服用效果最佳。出血病例需静脉用质子泵抑制剂,必要时内镜下止血。
饮食管理需少量多餐,选择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如稠粥、烂面条,避免辛辣、碳酸饮料及油炸食品。牛奶虽能暂时缓解疼痛,但会刺激胃酸分泌,不宜过量饮用。保证充足睡眠,学龄儿童应减轻课业压力,避免精神紧张诱发溃疡复发。
小儿出现持续腹痛伴呕吐、体重不增需及时就医,胃镜检查是确诊金标准。规范治疗4-8周后多数溃疡可愈合,但需定期复查幽门螺杆菌。家长应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发现柏油样便立即送医,避免延误消化道出血的救治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