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主要由细菌入侵尿路系统引发,常见诱因包括卫生习惯不良、免疫力下降、尿路结构异常等。预防需加强清洁、多喝水、避免憋尿,治疗以抗生素为主。
1. 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存在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如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尿道狭窄,增加细菌滞留风险。家族中有反复尿路感染病史者需定期筛查,儿童患者建议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排除畸形。
2. 环境因素
不洁性生活可能将肠道细菌带入尿道,女性经期卫生巾更换不及时易滋生细菌。公共场所坐便器接触、游泳后未及时清洁也可能导致感染。建议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性行为后立即排尿冲洗尿道。
3. 生理因素
女性尿道较短且靠近肛门,细菌更易上行感染。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尿道黏膜变薄,防御能力减弱。糖尿病患者尿糖升高为细菌提供生长环境。每日饮水应达2000ml以上,保持尿液清亮。
4. 病理因素
前列腺增生压迫尿道导致排尿不畅,肾结石造成尿路梗阻,长期留置导尿管破坏天然屏障。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排尿不彻底易残留细菌。存在这些基础疾病需优先治疗原发病,必要时进行尿动力学检查。
5. 治疗措施
抗生素治疗首选磷霉素氨丁三醇(3g单次顿服)、头孢克肟(100mg每日2次)或左氧氟沙星(250mg每日1次),疗程3-7天。反复感染者可选用呋喃妥因(50mg每晚1次)长期预防。中药辅助使用金银花、车前草煎水饮用,蔓越莓制剂可能抑制细菌黏附。
尿路感染及时治疗可完全治愈,但忽视可能引发肾盂肾炎等严重并发症。出现发热、腰痛或血尿应立即就医,孕妇及儿童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建立排尿日记记录症状变化,治疗期间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刺激。每年发作超过3次者建议进行泌尿系统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