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糜烂(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主要由激素变化、炎症刺激或物理损伤引起,属于常见生理现象,多数无需特殊治疗。关键诱因包括雌激素水平波动、慢性宫颈炎以及机械性摩擦。
1.激素因素
雌激素分泌旺盛时期(如青春期、妊娠期)易导致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移,形成肉眼可见的"糜烂样"改变。这种生理性异位会随激素水平下降自行消退,临床常见于20-30岁女性,通常无需干预。
2.炎症刺激
持续存在的阴道炎、宫颈炎可能引发病理性糜烂。淋球菌、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会造成宫颈黏膜充血水肿,长期未治疗可能发展为真性糜烂。定期妇科检查可及时发现异常,细菌性感染需使用甲硝唑栓、保妇康栓等药物局部治疗。
3.物理损伤
频繁宫腔操作(人工流产、诊刮术)或不当性生活可能损伤宫颈。分娩时的宫颈裂伤未及时修复也会导致黏膜外翻。建议避免使用劣质卫生棉条,同房时注意润滑保护,产后42天需复查宫颈恢复情况。
4.其他病理因素
极少数情况与宫颈癌前病变相关。HPV持续感染导致的鳞状上皮内病变可能表现为糜烂样外观。建议21岁以上女性每3年进行TCT检查,30岁以上联合HPV筛查。确诊CIN2级以上病变需考虑LEEP刀锥切术或冷冻治疗。
日常护理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选择纯棉透气内裤,避免长期使用护垫。出现异常出血、脓性分泌物时应及时就诊阴道镜。生理性糜烂者可通过补充维生素E、锌元素促进黏膜修复,病理性改变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针对性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