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成功救治一名院外心脏骤停超过30分钟的患者。经过多学科团队的不懈努力和精准治疗,患者不仅恢复了自主心跳,更实现了脑功能的完全康复,创造了医学奇迹。
患者为一名49岁男性,平素身体健康,在剧烈运动后饮水时突然丧失意识。随行队友(医务人员)予以胸外心脏按压并拨打120。13分钟后,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建立静脉通路,持续胸外心脏按压,2分钟后启动紧急转运,27分钟后,患者被送到急诊科。
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王金龙迅速组织抢救,开展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主治医师杨志文持续胸外心脏按压以及静推抢救药物。5分钟后,患者自主心跳恢复,但仍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随时有可能再次心跳骤停。重症医学科住院总医师郑少远立即向科室主任唐中建汇报。
唐中建指导抗心律失常,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及时镇痛、镇静、抗交感兴奋等治疗。经评估,患者暂无需ECMO支持,随即启动亚低温脑保护治疗。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党委书记王朝永,副院长李鱼、隆腾波第一时间赶到ICU,组织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心内科、放射科等专家会诊,结合患者病史及检查结果,初步判断心脏骤停原因为剧烈运动及冷刺激诱发迷走反射,导致恶性心律失常。
重症护理团队一直守在床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持续监测并维持器官功能,严格TTM,预防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治疗。患者灌注改善,尿量逐渐增加,乳酸持续下降,代谢性酸中毒明显改善,肾上腺素剂量逐步下调,但心肌酶学指标持续上升,心电图虽未见动态改变。结合患者年龄,团队认为患者需要除外ACS。
随后,重症医学科多名医护人员配合顺利转运患者至导管室,心内科介入医师快速完成冠脉造影除外冠脉病变,动态随访心肌酶学指标达峰后逐渐下降,心律稳定,利多卡因予以停用。治疗期间多位院领导到ICU关心诊治进展,为抢救开通绿色通道。
脑功能正常是心肺复苏治疗中最重要的目标,目前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仅有亚低温治疗,目标体温管理(TTM)具有一定争议。虽然34℃~36℃与32℃~34℃结局并无明显差异,但目前临床倾向维持TTM 34℃以降低脑代谢、保护脑功能。
患者经历80小时“冷静”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综合规范性治疗后复查头部CT未见水肿征象,TCCD、视神经鞘监测未见明显异常,NSE升高后逐渐下降。唐中建指示予以逐步恢复患者体温(0.5℃/4~6h)并严密监测,令人可喜的是复温后患者可遵嘱点头及四肢轻微活动,这预示着患者脑复苏取得阶段性成功。
考虑镇静镇痛药物残留及脑损伤修复时间,团队继续予以浅镇静镇痛48小时,随后患者意识、肌力明显改善,遂予以脱机拔管。经历48小时观察,患者病情稳定:神志清楚,远期记忆力存在,计算能力正常,逻辑思维能力清晰,顺利转出ICU到康复科进一步治疗。
据悉,我国院外心肺复苏高质量出院存活率<1%,该患者院外复苏时间超过30分钟,能取得脑功能的完全恢复,是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领导的关心及多学科密切协作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医院的心肺脑复苏救治水平。(资讯)
原标题:心跳骤停32分钟,六环创生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