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各大城市集体反思为何没有诞生“六小龙”的当口,江苏悄然提速了:408亿元专项产业母基金基金正式公布。焦虑归焦虑,行动力不容小觑。
官方信息显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第二批,在南京举行了集中签约仪式。共计22支、规模408亿元的产业专项基金正式落地。
自去年7月开始,江苏就逐步打破“十三太保”各自为政的局面,从省级层面出发,打造千亿级产业投资基金。随后便设立了首批14支、规模506亿的一批基金。现在第二批基金开始落地,这意味着总规模914亿共计36支产业专项基金将在今年密集进入一级市场。
另据工商信息显示,江苏省财政厅出资设立了“江苏省国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高达300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股权投资、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自有资金投资的资产管理服务等。
不得不说,江苏又变强了。
超400亿,江苏国企入局,更全面投资格局形成
先来看看本次设立的第二批产业专项基金情况。
根据官方发布的消息,第二批基金为“城市产业母基金+未来天使产业基金+省属国企基金”的组合,涵盖11座城市和4家省属国企。
分别是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连云港、淮安、盐城、泰州、宿迁11座城市,设立了专项母基金14只,单支规模10亿至60亿不等,共计313亿元。
南京、苏州、常州、南通,四座城市再设4支未来产业基金,每支5亿,共计20亿元。
另外,苏豪控股集团、江苏省沿海集团、江苏省环保集团、江苏省数据集团四家企业,设立省属企业产业专项基金4支,共计75亿元。
上述22支基金,共计408亿元。截至目前,第一批、第二批产业专项基金总规模已达914亿元。
与第一批产业专项母基金相比,第二批最大的不同是新增了四家省属国企参与其中。
先说苏豪集团,该集团是在原苏豪控股集团、省海企集团、汇鸿集团、省惠隆公司及舜天集团的基础上,重组整合而来。核心业务包括大宗商品贸易和物资储备、纺织服装、商贸物流、智能制造、金融投资等。据官方披露,集团员工近2万人,年营业收入达千亿规模。此次苏豪集团将牵头设立10亿元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产业基金。
第二家省沿海集团,其前身是1996年3月成立的江苏省滩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2009更名为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是江苏沿海开发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投融资载体。目前重点业务是发展江苏省海洋产业和特色现代农业。所以这次省沿海集团设立了20亿元的江苏省海洋经济投资基金。
省环保集团和省数据集团就更为年轻了。
前者成立于2019年,主要从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工作,牵头设立的是30亿元的江苏省节能环保战新产业基金。
后者省数据集团成立于2024年,主要从事数据开发与运营、数字产业投资等业务。该集团牵头设立了15亿元的江苏省数据产业和平台经济专项基金。
可见江苏省不仅动员了全省重要城市,延续了第一批依托各大城市优势产业设立子基金的策略。而且在第二批产业专项基金的设立上,充分调动了具有投融资功能、兼有产业与科创属性的省属国企,以此形成了更加全面、立体的产业投资格局。
“散装江苏”走向联合,LP集中化或成未来趋势
再来回顾一下去年的第一批的情况。
去年7月,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首批产业专项基金集中签约仪式在南京举办。首批14支产业专项基金很快落地,包括10支设区市产业专项母基金和4支未来产业天使基金,总规模达到506亿元。
第一批基金遵循“做大城市优势产业”的逻辑,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新型电力、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进行设立。
到了去年11月第一批产业专项母基金,已经开始进入投资阶段。比如在直投方面,“南京埃斯顿酷卓”就于当月获得“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专项母基金”3000万元的投资。这家孵化于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埃斯顿的子公司,有机会在具身智能赛道成长为未来独角兽。
而其他的城市的投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相信今年不论是第一批基金还是第二批基金,都将有大量动作披露。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
江苏省发力省级战略新兴产业专项母基金,体现了当下国资LP“集中化”趋势。
比如2022年6月,安徽省决定设立十大新兴产业引导主题基金。这项计划在2023年上半年落地,官宣组建500亿元规模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在十大新兴产业设立16只母基金。
后来,重庆又设立了2000亿的产业投资母基金;北京设立了1000亿元的8支产业引导基金;上海设立了890亿元的三支先导产业母基金。都是LP集中化的表现之一。
今年初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对基金设立分级管理要求”:省市级基金设立应报同级政府批准;县级政府新设基金,需要上级政府审批。
可见低线城市分散化的基金设立或大大减少。
当然,对于江苏而言,设立省级产业投资基金也是十分紧迫的。正如江苏省发改委相关领导所言,“通过组建基金可以有效汇聚各类创新要素,服务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发挥并提升各设区市产业优势,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助力。”
简言之,江苏省正力求把“因地制宜”与“全省战略”有效结合,让散装的江苏团结起来,发挥出更大合力。